才知咨询网

居转户  人才引进  上海居转户咨询

上海居转户资讯分类

他高考落榜,靠蹬三轮为生,却38岁成复旦博士,如今怎样了?

时间:2023-02-03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2019年,一个叫沈巍的中年人,因为“垃圾分类”爆火成“流浪大师”。

  

全网轰动,一众网红,前去直播蹭热度。

  

  

沈巍,却没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网红。

  

在众人的喧哗吵闹中,他毅然退圈。

  

依然是那个清净的读书人、拾荒者。

  

  

在沈巍走红十年之前,有个人的出现,同样让人直呼:高手在民间。

  

他,一边路边摆摊,一边专研挚爱的古文。

  

他,脚下蹬着三轮车,胸中却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就是,从下岗工人,一路逆袭复旦博士,惊动了教育部的“民间高手”--蔡伟。

  

  

上世纪70年代,文明美丽的东北城市--辽宁盘锦,蔡伟出生了。

  

蔡伟的家境虽算不上寒门,但着实普通。

  

父母都是工人,对蔡伟也是放养模式。

  

不过从小时候起,蔡伟的关注点似乎就不在物质上。

  

而是个专注精神领域的,“精神”小伙。

  

小学时,别的小朋友都喜欢在外面“踢球打弹”。

  

蔡伟却喜欢在屋里,安安静静练毛笔字。

  

蔡伟练字不仅专注在字形,还会对着字“相面”。

  

遇到不认识的,就拿来厚厚的字典,查它个“真相大白”。

  

就这么一直练了几年,在与字和字典“打交道”的过程中,蔡伟逐渐爱上了文字与文学。

  

作为小男孩,蔡伟爱好“特殊”。

  

作为学生,蔡伟也偏科严重,唯独爱学文科。

  

一直到初中,语文都是蔡伟引以为豪的强项。

  

文字储备量,甚至成为老师的“活字典”。

  

有不认识的生僻字,都要向他请教。

  

但上了高中之后,曾经的“优势”却成为蔡伟的阻碍。

  

理科最低一次只考了十几分,蔡伟也想尽办法提高成绩。

  

却始终不见起色,小伙因此很受伤。

  

这一“受伤”,蔡伟干脆就跑到盘锦图书馆去啃书“疗伤”。

  

  

就这么以读书自愈,一年之内竟然读完了300本书。

  

有一次,蔡伟偶然在《文史》读到古文泰斗裘锡圭先生的一篇论文,从此被传统“小学”吸引。

  

古文学,也成了蔡伟的“一生所爱”。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省吃俭用攒下零花钱。

  

只为到书店买上一本,心爱的古汉语书。

  

因为这份独特的品味,蔡伟成了别人眼里的“奇葩”。

  

但爱书的少年,从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和看法。

  

也正是这段在“沉默中爆发”,与青灯古书为伴的日子。

  

让蔡伟的血液里,融进了书香。

  

“图书馆找书、看书的那段经历开拓了我的眼界,也让我认清了我想追求的是什么。”

  

知道自己追求什么的蔡伟,还成了“追星族”。

  

  

蔡伟追的,正是自己古文之路上的“启明星”--裘锡圭教授。

  

  

那时的蔡伟,并不知道日后竟真的有机会与偶像“共振”。

  

只知道眼前的高考,没学好数理化的自己,怕是没戏了。

  

果然“自带”黄金屋的书中,并未带给蔡伟通关高考,走向名校的路。

  

偏科的蔡伟,落榜了。

  

没能上大学,蔡伟并未执着。

  

而是服从分配,进入胶管厂,成为流水线上一名“打工人”。

  

高考的失败,也从没让蔡伟对书产生怀疑,更没产生所谓的“读书无用论”。

  

在他眼里,书还是那么香。

  

自己的人生也绝对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古文学。

  

就这样,蔡伟一边“三班倒”,一边读书。

  

每隔三、四天,就要跑一趟盘锦图书馆。

  

把想读的、能借的书统统借回家,抓紧时间去读懂和吸收。

  

那些不外借的书,蔡伟也不会放弃。

  

为了省钱,他拿着笔开始“抄书”。

  

整本书一页不落,一字不落。

  

就这么“全手写”,抄下了《方言》、《尔雅》等典籍。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年之后,图书馆能看的书,几乎都被他看遍了。

  

许多传世典籍中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

  

蔡伟边抄边记,也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

  

但在工友甚至家人眼里,蔡伟就是个“疯子”。

  

始终搞不明白,他研究这些“老掉牙”玩意究竟图的是啥。

  

普通人蔡伟的生活,依旧没有因为能背书产生什么变化。

  

命运还给他带来一个小小的“危机”。

  

  

因为厂子效益不好,蔡伟光荣下岗了。

  

失业的蔡伟,沒钱、沒学历、没技术更没人脉。

  

但却依旧像当年那个落榜青年一样,并没有觉得天塌了。

  

而是又一次顺其自然地,走上了自己普通人的生存之道。

  

蔡伟先是在食堂后厨做馒头工,一个月能挣100块。

  

但当馒头工一年之后,蔡伟毅然辞职。

  

用上班的积蓄买了辆三轮车,在车上绑上1米长的木箱。

  

大箱里又塞进三四個保温箱,放入隔热的棉被。

  

正式开始自己的摆摊生涯,卖起了雪糕、饮料?瓜子、香烟。

  

盘锦各大商场门口,成了蔡伟的“地盘”。

  

摊子一摆,就是十三、四年。

  

家住7楼的蔡伟,每天为了出摊,都要展开“铁人三项”。

  

三四十斤重的保温箱,天还没亮就要抬下去,晚上收摊要再抬上来。

  

但如此折腾,并没让蔡伟发家致富。

  

因为蔡伟做买卖,不图钱。

  

而是时间自由,方便自己看书、学习。

  

  

别人热情招揽生意的时候,蔡伟走的却是“高冷”路线。

  

不仅从不吆喝,甚至头都不抬一下。

  

很多时候冰棍卖不出去都化掉了,丢了又可惜,蔡伟只能自己上阵解决。

  

钱没赚到,还经常赔本,甚至连糊口都成问题。

  

盘锦零下10多度的冬天,冻得人不愿出门,只想在家烤暖气。

  

蔡伟却穷得交不起暖气费,再冷的天都要自己挨着,这一挨就是10多年。

  

屋子里冻得像冰窖一样,水管被冻住是家常便饭。

  

即使睡觉时盖三四床厚棉被,夜里还是常常被冻醒。

  

但再困难的生活,再冷的冬天,都没有冰冻蔡伟学习的热情。

  

甚至为了学习,他早已“失去自我”。

  

  

新书贵,古文学更是书中“贵族”。

  

蔡伟虽然“草根”,但在读书这件事上,却从不抠门。

  

买不起新的,那就四处去搜罗旧书。

  

但旧书虽然便宜许多,对蔡伟来说,依旧是“高消费”。

  

每卖50根冰棍,才能攒够5元钱买一本二手书。

  

蔡伟爱书,胜过爱自己。

  

东北的冬天,蔡伟冻得哆哆嗦嗦,也舍不得添件新衣。

  

却给挚爱的《老子》、《庄子》、《韩非子》,小心翼翼地包上书皮。

  

末了还要套上袋子,才能放心塞进保温箱夹层,有空就要拿出来品读。

  

在闹市街头,醉心读书的蔡伟,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但他也并非不关心身边的一切。

  

尤其对路上的废烟盒,特别敏感,看见就要捡起来。

  

不是为了收集,而是看中了烟盒里的锡纸。

  

抽出来当笔记本,就是这么一点点省出买书的钱。

  

  

“书痴”蔡伟,“追星也疯狂”。

  

1995年底,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蔡伟给偶像裘锡圭教授写了封信。

  

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小学》的热爱和沉迷。

  

没想到10几天后,竟然真的收到蔡先生的亲笔回信。

  

信中先生写道:“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6年3月15日,让蔡伟毕生难忘。

  

裘先生竟然约他在北京见了一面,还鼓励他要“坚持自学”。

  

“笔友奔现”之后,蔡伟似乎更“胆大心细”了。

  

1997年裘老在《文学》上发表学术论文--《<神乌赋>初探》。

  

在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中。

  

有一词“佐子”,让裘老困惑其意。

  

作为迷弟的蔡伟,知道后立马写信“科普”:

  

“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

  

裘老看到后大为震动,特别发文点赞了蔡伟,称“其言甚为有理”。

  

  

自此蔡伟在主流古文圈,算是真正地挂上了一号。

  

2003年,蔡伟开始以“抱小”之名在“网上冲浪”,并陆续在国学网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裘先生全程关注,认为他的一些想法很有见地。

  

但文学上“破圈”的蔡伟,依旧被生活团团围住。

  

  

2007蔡伟的生意不见起色,妻子却病倒了。

  

为了有足够的钱给妻子看病,蔡伟改行蹬起了三轮。

  

  

钱是多赚了,看书的时间却少了。

  

裘老知道后惋惜不已,觉得这个曾给自己“指点江山”的小伙子是个人才。

  

就这么一辈子蹬三轮太“暴殄天物”,自己一定要拉他一把。

  

2008年,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其他几个机构要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裘老便力邀蔡伟加入。

  

彷如“空降”的蔡伟,也没让老先生失望。

  

古文编纂,很多竹简文字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

  

辨认起来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耐心。

  

但蔡伟不仅做到“耐得住寂寞”,而且解释起这些难懂的古文字也头头是道。

  

如此深厚的功底和专业素养,让一起工作的专家团刮目相看。

  

一年期满,几位教授都觉得,蔡伟应该继续读博深造。

  

但蔡伟却犯难了,以他当时的生活现状,为了家庭,似乎只有回去蹬三轮这一条路。

  

因为他有自己男人的担当,需要赚更多的钱。

  

另一面,即便自己横下心来读博,复旦大学也有明文规定。

  

报考博士,必须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但蔡伟只是高中毕业。

  

关键时刻,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了推荐信,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报送教育部。

  

2009年4月23日,经过复旦大学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

  

38岁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成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正是他的偶像裘锡圭先生。

  

  

这个“破天荒”的消息横扫各大头条,蔡伟一度从“追星族”成为媒体追踪的对象。

  

但他从没想过出名博眼球,反倒因为生活的平静被打破而不堪其扰。

  

为了躲避外界的“骚扰”,蔡伟曾更换过手机号。

  

除了羡慕、膜拜的声音,网上还一度质疑蔡伟。

  

这样一个“三无”人士的“破格录取”,是否影响了教育公平?

  

但即使外界声音再嘈杂,蔡伟依旧是那个清净的读书人。

  

因为他知道,实力是最好的证明。

  

  

成为博士生的蔡伟从没膨胀,对他来说,最高兴的事是终于不用再发愁没书可读了。

  

所以纷纷扰扰更加与他无关,关起门来,他一头扎进书山苦读,这一读就是6年。

  

不仅博士生的课一门不落,蔡伟还“恶补”了本科、硕士的课程。

  

  

虽然读书、研究古文,对蔡伟来说已经是生活日常。

  

但非科班出身的蔡伟,写论文成了老大难。

  

以至于学分早就修满了,毕业论文却修改了好几次才最终通过。

  

但这些对蔡伟来说,反倒像是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他不急不躁,一点点适应学术表达的方式。

  

言谈举止间,也越来越有学者风范。

  

2015年蔡伟穿上了那身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博士服。

  

44岁的他,终于实现了18岁时遥不可及的梦。

  

但毕业后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

  

蔡伟曾投过二十多份简历,却都如石沉大海。

  

  

被刷的原因,还是他的年龄和第一学历。

  

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也总会发光。

  

安顺学院的领导在看到蔡伟的简历后,十分钦佩和欣赏。

  

于是蔡伟再次延续当年复旦“破格”的神话,进入安顺学院古籍特藏室工作。

  

  

2016年蔡伟作为代表,为来自大连、山东的领导介绍馆藏古籍。

  

2017年,还应邀参加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60位专家学者共参“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奥义。

  

2018年蔡伟不仅前往清华大学参与先秦两汉讹字学术研讨会,还撰写了会议论文《先秦秦汉古书校字九则》。

  

也早就出版了,属于自己的专题研究著作。

  

  

从工人到博士,从学生到老师。从读书人,到写书人。

  

蔡伟却始终朴素简单,保持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

  

也依旧是那个“朝六七、晚九十”的自律达人。

  

从三轮车夫到专家学者,蔡伟也依旧是那个执着、单纯,一颗丹心向“小学”的古文“痴汉”。

  

经历了人生中太多必须走的路,蔡伟终于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

  

那一年,接受采访时,蔡伟曾说:“可以做我最喜好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正如他的恩师裘先生当年评价,蔡伟的这份幸福中,没有功利、没有算计。

  

他只是爱自己所爱,不遗余力。

  

而所爱,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的山海。

  

作者:长夜暗萝

  

参考资料:

  

三輪車夫被破格录取博士前后--中国青年报

  

蔡伟:高中文凭考上复旦博士,如今安顺学院当老师!

  

摆地摊小贩,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38岁的蔡伟与他的伯乐

  

复旦大学破格录取38岁三轮车夫读博士(转载)

 

上一篇:他的人生如开挂,15岁读大学,24岁博士毕业,如今成复旦副教授

下一篇:以代办上海户口为饵施诈骗 一研究生获刑17年

 

推荐资讯18321065021
最新资讯18321065021
热门资讯18321065021
热点资讯183210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