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咨询网

居转户  人才引进  上海居转户咨询

上海居转户资讯分类

在香港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科研篇)

时间:2023-02-06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本人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专业土木与环境工程,主攻方向是大气化学。我高中毕业于湖北省黄冈中学,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香港,有多年的在香港生活、科研经历。本文分享我在香港读博的体验、经历、心路历程等。本系列从科研、生活、情感三个方面来介绍;均为真实内容,如有涉及人物均经过化名处理以示尊重。本文对在读本科生考虑毕业去向,尤其是考虑读研读博的小伙伴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读博士生或博后想必对本文部分内容会感同身受。相关视频介绍请上B站或者Youtube搜索“夏博士的港漂频道”。这篇文章讲科研部分,其他部分之后我会再专门写文章介绍。

  

---分割线---背景介绍

  

湖北省黄冈中学:全国知名高中,小时候做过黄冈密卷的小伙伴们都知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顶尖985,211高校,中国C9联盟,中科院直属高等学校。

  

香港理工大学:国际知名高校,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91,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排名世界前20。

  

---分割线---先上结论,没时间看正文的读者可重点看这部分。

  

科研:(1)读博士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决定,切勿儿戏,在任何地方都一样(包括本文提到的香港)。(2)做科学研究与上课、考试的模式有天壤之别,切勿等同视之。(3)科研成果好坏和个人前景主要取决于平台硬件,科研天赋,师门风气,努力程度;这些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生活:(1)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2)租房贵,居住空间狭小。(3)物价高昂,电子产品除外。(4)户外活动丰富,可选爬山,海滩,出海等。(5)旅游选择多,办签证方便。(6)没有人情味,资本主义社会痼疾。(7)社会不够安定,政治因素复杂。

  

情感:有对象且在香港会更幸福一些。有对象但不在香港,等同于和手机谈恋爱。如果没有对象,很多时候会非常孤独;这点和在内地非常不一样。而在香港读博的人压力都巨大,一般很难顾得上身边的普通朋友。

  

---分割线---以下是正文部分,长文。

  

我大四的时候决定毕业后读博,申请了美国和香港的PhD。4月份美国的左边offer右边都出来了,当时我心仪的大学(卡耐基梅隆,西北大学等)都只给了master的左边offer右边,不保证读完master后能上researchtrack。于是我就从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个左边offer右边,攻读大气化学方向。科普一下,大气化学主要研究的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二次转化及输送过程,防控策略,和对人体健康、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当时我考虑来香港读博,而不是保研本校或中科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海外经历。没办法,现在国内科研环境就是这样;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海外经历对以后科研求职有非常大的帮助。

  

初来香港,我住在一栋唐楼的八楼。所谓唐楼就是没有电梯,保安和物业的楼,一般比较旧,租金低廉,但条件很一般。每天上下八楼全靠步行,相当锻炼身体(累)。我当时住的是套房,所谓住套房就是三室一厅中的一个房间,和另两个房间的租客share客厅和厨卫。当时我和一个理工的学生住一起(室友A),两人上下铺分享一个10平米的房间。这样每人一个月的租金(含水电)大约是2200港币。这在香港已经是最最便宜、省钱的方案了。住得非常不好,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没有任何想做饭的欲望,空间狭小不可能带朋友来家里坐。而一个人租套房的一个房间就是双倍的租金。一个人租单间(即独门独户,有自己的厨卫)就更贵了,每月房租范围大约是6000-左右,具体取决于地段,面积,楼型(唐楼or洋楼)等。刚开始住一起的时候,我和室友A还经常聊天。但后来大家都忙起来,他压力又很大,老板很push,又有考雅思的压力;我们就不怎么说话了,属于每天客套几句那种。

  

----------------------------------------------

  

以下是来港早期阶段,属于历经“风雨”的过程。内容偏消极,积极的内容在来港后期阶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

  

安顿下来以后,我就开始了八个月的做研究助理(Researchassistant,英文简称RA)的生涯。现在香港的教授们大都喜欢搞这一套,就是说博士入学之前先做一段时间的RA考察一下。这跟香港的学制也有关系,香港的博士学制比较短,一般是3年(有硕士学位者)或4年(无硕士学位者)。如果一来就读博士,在3到4年的时间内是很难毕业的,大概率要延期。所以说,先做一段时间的RA,开始接触博士课题,也是有好处的(避免延毕)。负责任的老板(比如我老板)会让学生RA期间就开始做博士阶段的工作,等于是把大概率延毕的时间提前到RA期间来做,这样学生压力会小很多。RA阶段我过得挺痛苦的,老板给了我一些之前的数据让我分析,说是分析出来可以直接写文章。我一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是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做不出来什么结果;当时我的科研直觉告诉我,这批数据发不了好文章。老板很关心我的课题,经常找我讨论。是的,当时我做事不太主动,一般都是老板找我,这一点其实不好。作为学生,建议大家主动找老板讨论,有困难或需求都应该讲出来。老板会从大的方面给出一些建议,技术细节需要自己摸索,能否做出结果是没有保证的。这就是科研的本质,科研探索的是未知的领域,没有标准答案。第一个课题我做了快一年(包括PhD入学后部分时间),老板对发文章要求很高,说不能随随便便地发很一般的期刊,要发就发主流期刊。这一点我非常理解,这是爱惜羽毛,尊重自己学术声誉的表现。期间有些波折,最终结果是被一位师姐接手这个课题,她在一本很一般的期刊上发了一作的文章,我是三作。这个结果令我非常痛苦,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结果课题被给别人了,我就是一个三作(在我们领域,三作等于不是你的文章)。而且老板最终同意了在很一般的期刊上发文,我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一个课题结束以后,我被安排去做野外观测实验(第二个课题)。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得以从噩梦中摆脱。事后回想起来,我体会到当一个课题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果断放弃比继续陷在里面强(前提是你有放弃的权利)。自己做实验拿数据,这个数据你就可以优先使用;注意,仅仅是优先。我们师门有一种经典操作,就是你做不出来的方向,老板可以把数据给别人去分析,写文章。对于这一点,我只陈述事实,不吹不黑。这种操作可以使课题组的利益最大化,保证组里的数据都能及时发出去。在这种经典操作的无形威慑之下,我分析第二个课题数据的压力可想而知。没有读过博士的人可能会觉得博士生就是知识的化身,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等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博士生只是还没有走出象牙塔的弱势群体

  

第二个课题跨越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我一边分析数据,一边被安排继续进行其他的野外观测实验。这同样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我感到我得不到具体的指导。我尝试过请教本组做过同方向的另一个师姐,但她只是含糊其辞,让我去看文献。最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总算自己摸索出了一条路,建立了方法。很多人可能会强调博士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但我想说的是,这会导致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走弯路而不自知。博士生尚且处于接受培训的阶段,得不到具体的指导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谓的探索和试错上;做了很久没有成果,身心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实话实说,在课题进展不顺利,或者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时,老板会找我的问题,然后在大方向上给出建议,鼓励的成分较少;这一点也阻碍了我主动找老板交流沟通的动力。这个课题从分析数据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印象中我哭了至少两次。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一个20多岁的人了,平时不轻易哭的。一次是被老板说得实在无法忍受,直接在他办公室哭了;有一次我自己躲去洗手间哭了。老板从不骂人,不说脏字,但会质疑你的能力,甚至否定你的母校,这比直接骂我更令我难受。这期间我处于比较低产的状态,基本每天都要打几局游戏(dota2,王者荣耀等)。打游戏确实浪费了我一些时间,但至少让我在精神上挺过来了,没有走上精神异常或是伤人伤己的极端。现在我基本不打游戏了,转而玩知乎,在Youtube和B站上发发视频,比打游戏更有意义。

  

最后我第二个课题的文章终于完成了,定稿前经过了反复推敲,其中也有老板耐心的修改。老板对于文章质量的要求是我非常钦佩的:他要求逻辑通顺,用词严谨,更重要的是要有“新东西”。跟着老板改文章很痛苦,但我觉得写科研论文的本领是难以通过看文献、看书学到的;不经历如此疼痛,很难融会贯通。写完后令我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老板给我打电话,很客气地和我商量,能否把我的文章拿去一本很一般的期刊发表,作为约稿,并且解释了原因和来龙去脉。发出约稿邀请的是一个领域内知名教授;但那本期刊实在一般,所以我真的很不愿意在那儿发表我的工作。略微思考后,我还是同意了;因为站在老板的角度,我能理解他的安排。我想这件事情没什么可隐瞒的,认识我的人看到也没关系,文章都是网上可以查的嘛。最后文章顺利发表了,那是我的第一篇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章。我之前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欣喜。但收到文章发表的邮件时,我没有任何喜悦,继续埋头做我的第三个课题了。

  

----------------------------------------------

  

以上是来港早期阶段,以下是来港后期阶段,整体感情色彩会积极很多。

  

-----------------------------------------------

  

从第三个课题开始,我仿佛转运了一般。由于在野外观测中得到了很好的观测现象,我的数据分析很顺利,数据很快就分析好了,写文章也没有经历太多的折腾。我在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机理,后来顺利投稿到了领域内的主流期刊,三位审稿人都有正面评价,文章很顺利就发表了。事情的经过就是这么简单,但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点。

  

首先,“得到了很好的观测现象”,这句话的背后,是我参加了8期野外观测的结果,每期大概一个月吧。所谓野外观测,就是放仪器到观测站,测量空气中的污染物,通过仪器拿数据。得到好的观测现象是很困难的,(大概率)现象太普通没法写文章,太异常又可能是仪器出了问题(而不是有新现象)。我前前后后做了一年多的观测,就这一期是好数据。这也是“数据很快就分析好了”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写文章没有经历太多折腾”,其实还是经历了反复推敲才最终定稿的过程。写科研文章总是不容易的,要兼顾内容,逻辑,创新,还要写出亮点,更重要的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这对博士生来说还是很难的,我也一样。

  

第三,也是比较可惜的一点,“投稿到了主流期刊”而不是顶级期刊。这是因为我提出的新机理只有观测数据作为佐证,很难设计实验室实验来验证。我们实验室没有相应的条件,而且这个实验也确实非常难设计。我们本着比较保守的考虑,才投稿到了“主流期刊”。投顶级期刊的话,周期太长;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还是建议不要尝试。

  

最后,“仿佛转运了一般”,其实哪有什么转运不转运,都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我做的野外观测多了,获得好数据的概率自然就大了。之前有过分析数据和写文章的经验,再做起来就轻车熟路一些。主流期刊的“三位审稿人都有正面评价”,文章质量自不必多说。

  

现在,我还有半年就毕业了。正在做第四个课题的工作,准备总结一下之前野外观测的结果,写一篇横向比较的文章。由于我们观测的稀缺性,圈内这样的文章其实很少,想必再发一篇主流期刊文章并不难。然后我就准备毕业了。三篇文章拍桌上,还担心毕业论文写不出来?更不用担心答辩过不了。老板对我的印象也比之前好很多了,我也能更主动地找老板交流沟通,开始计划之后的研究方向,总算感觉一切都开始走上正轨。

  

总之,在香港读博士,做研究方面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这仿佛是一种自然规律。大概只有很少的天才可以一路顺利吧。我身边多数人在做研究方面都经历了或大或小的坎坷,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克服了困难。我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也不是多么想夸自己,只是“放弃”不是我脑海中的选项;想办法走出困境,解决问题才是。

  

----------------------------------------------

  

以上就是我在香港读博士的体验和经历了,下面是一些碎碎念,应该也会有些帮助。

  

-----------------------------------------------

  

1.在香港读博士算海外经历,虽然比不上美国知名高校的博士,但也算洋博士吧,比国内读博(清北除外)竞争力大一些。

  

2.读博士前一定要想清楚,尤其是女生,不要盲目走上这条机会成本很高的道路。但一旦上路了,就要勇往直前。

  

3.读博士主要靠自己去奋斗,摸索,其他人大多指望不上。

  

4.在香港读博士心态要好,遇到困难要想得开。要学会与压力和焦虑共存,因为短期内你真的无法彻底摆脱它们。

  

5.我这些挫折算是小的了;出来混,哪能一点伤都不受呢?

  

6.最后,还是要感谢师门对我的培养。能发文章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行的,千万别自我膨胀,研究平台也很重要。

  

以上。

 

上一篇:在香港读个研究生不仅拿学历还可以拿香港身份!

下一篇:在香港读研究生回内地考公务员政审有影响吗?

 

推荐资讯18321065021
最新资讯18321065021
热门资讯18321065021
热点资讯183210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