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咨询网

居转户  人才引进  上海居转户咨询

最新资讯分类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时间:2023-02-16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古代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秀才、举人、进士,似乎是可以与现代的学历划等号的。

  

比如,有人就认为,像古代的秀才,基本等同于现代的一个大学生,往高点说,也无非是清北大学生而已。

  

但实际上,古代科举中所产生的秀才、和,与现代的高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称之为“功名”,而后者称之为“学历”。

  

因此,用科举来对应现代的学历,并不具备太多的可比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古代功名的含金量,是要远远高于现代学历的。

  

在古代,但凡能成功考取到功名,哪怕是最低一级的秀才,都能享受不少特权。

  

比如,秀才可以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另外还可以免除徭役,甚至在穿戴上,秀才都和普通的老百姓穿得不一样。

  

这其中,尤其是免除徭役这一点,是无数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每个普通百姓都是需要服徭役,而所谓的徭役,说得简单点,就是免费给朝廷干活,不仅没有工钱,并且还得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更重要的是,不去还不行,一旦不去,那衙役手里的棍子可不是吃素的。

  

但如果考上了秀才,那就不一样了,在别人累死累活为朝廷免费当义务工的时候,秀才却可以在家里优哉游哉,想想都是美事。

  

并且,只要一个家庭里出了一个秀才,那么这个家庭就可以免除包括秀才在内两个男丁的徭役。

  

也就是说,别的家庭因为需要服徭役,被迫停止生产经营的时候,有秀才的家庭,却能有两个劳力,可以为自己家庭继续添砖加瓦。

  

这样一来,家庭与家庭之间,收入就无形中拉开了差距。

  

而这仅仅是古代科举中,最低一级的秀才待遇,如果再往上的话,那每一级都将是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命运的特权。

  

因此在古代,只要家里稍微有点能力,都会让孩子去考取功名,毕竟成功考取的话,那带来的实惠,实在是太大了。

  

但问题是,古代的功名并不是那么容易考的。

  

就拿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人口最高峰的时候有四个多亿,但一共产生了多少秀才呢?

  

答案是46万人左右,平均算下来的话,每年产生的秀才人数,大概在一千多人。

  

这个比例,放在我们现代的高考中,根本就不值一提,根据最近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了千万级别。

  

仅仅是人数比例还不算什么,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古代的秀才,已经算是统治阶级的“预备队成员”了。

  

秀才除了拥有上述几样特权之外,在古代的地方上,也算是个人物,毕竟古代讲究“皇权不下乡”,因此在地方上的话事人一般都是乡绅,而乡绅最起码都是个秀才。

  

这一点,在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区尤为明显。

  

想想看,一个古代的秀才,在地方上不仅拥有不少特权,并且还能成为当地的话事人之一,这实际上已经是脱离了“民”的范畴,普通老百姓见到他,都得恭恭敬敬的行礼打招呼。

  

这样的人,是现代的大学生能比的吗?现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能有这种地位和特权吗?肯定不能。

  

而这还只是古代科举中最低一级的秀才,如果再往上,考中了举人,那就是另一个概念了。

  

首先,举人是参加乡试后考出来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可以去省里参加考试,而这对于古代那些一辈子都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的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件值得吹一辈子牛的大事情。

  

而秀才,是拥有这个见世面并吹牛资格的。

  

并且,举人的考取难度,要远远高于考取秀才,前文也讲过,清朝两百多年好歹也产生了四五十万的秀才,而同样是清朝,两百多年又产生了多少举人呢?

  

答案是十五万左右,平均每年的话,也就是不足六百个。

  

而清朝一共有十八个省1549个县,如果把这不足六百个举人平均分摊到各省各县的话,那么得出来的数字就是,清朝的每个省,每年也不过能有30个左右的举人。

  

至于县一级,平均至少每三个县,才能出一个举人。

  

这就造成了当时有些偏远地区的县,几年才有可能会出一个举人,即便是这样,要是某个县哪一年能出一个举人,就已经算是教化有方,可以在当地地方官的政绩评估上,添上重重一笔了。

  

那么,这每年产生的将近六百个举人如果放到现代意味着什么呢?

  

很简单,就意味着在全国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参加工作的人里,最出类拔萃,最优秀的六百个,这样的人,放在如今该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

  

并且,一旦高中举人,那就相当于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

  

前文讲过,秀才虽说在身份上,已经高于平民一等,但只能算是官员的“预备队”,打个比方就是,半只脚踏进了正式官员的序列,但还不算是官。

  

而举人则不一样,只要考中举人,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官。

  

以明清为例,举人如果不再更进一步的话,那最起码会当个七八品的官,通常是类似于县丞只来的副职,搁到现代也是个副县长。

  

别看这官职不大,但是在古代平头百姓的眼里,那已经是“大老爷”一般的存在了。

  

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范进,在范进没有中举前,活得那叫一个憋屈,老丈人拿他不当人,街坊邻居更是瞧不起他,走哪都是各种鄙视。

  

但中了举之后,且不说老丈人对他的态度变化,单是本县最大的土豪,不仅主动前来拜访他,还对他又是送银子又是送宅子的,甚至不惜的与他攀交情。

  

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变化,才会让范进在中举后发疯,别说是他了,换作我们是范进,照样也疯。

  

其实说白了,举人虽说官职小,但却是个正儿八经的官,而古代的“官”与“民”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那些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老百姓来讲,那举人是一句话可以决定他们生死的人,如此人物,怎能不恭敬和敬仰?

  

至于举人的特权和待遇,除了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当官之外,还有其他不少好处。

  

以清朝的雍正时期为例,举人可以免除200亩地的田赋,还可以免除十几户人家的赋税,仅凭这两条,举人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妥妥的地主阶级。

  

这也是为何在范进中举后,有人上赶着来给他当仆人,就是想让范老爷开恩,免掉自己家的赋税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比秀才更高一级的司法豁免权,哪怕是举人犯错,当地官府也不能直接捉拿审问,而是必须上报省里后,由省一级的官府出面才可以审问举人。

  

而说回来现代的大学生,如果对比举人的话,肯定是对比不上的。

  

别说大学生了,就算是研究生,也不会像举人一样直接进入仕途,还需要参加公考,同时还要积累各种经验后,才有部分可能进入体制之内。

  

并且,就算是进了体制,但通常都是从基层做起,比如普通的科员之类的,而举人如果不再更进一步的话,起步就是副县长级别。

  

仅是这一点,现代的研究生就没法和古代的举人相比。

  

更重要的是,古代一旦考中举人的话,除非是极特殊的情况,比如年龄实在太大等等,否则的话,举人都会更进一步,往更高的方向努力。

  

而那个更高的方向,就是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想要考取进士,那最基本的条件就得必须是举人。

  

考取进士的考试,在古代叫做“会试”,是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即举人)全部集中在京城后举行的考试,一般来说,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的人数大约在三百人左右。

  

而通过并被录取的人,即为进士。

  

到了这个层次,其实已经和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了,属于是传说中的人物,因此这也是很多古代小说中,出场人物很少是进士的原因,毕竟这个级别的人,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是没机会见到的。

  

而在通过会试后,还需要进入下一关,那就是在金銮殿上参加“殿试”。

  

殿试的选题,一般是由内阁预拟,然后呈交皇帝,并由皇帝最终定夺,因此对于考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量都要求极高。

  

不过,即便是在殿试中发挥一般也不要紧,因为从北宋中期之后,殿试不再实行淘汰制,而是只要参加的人均会被录取。

  

但就算是不会被淘汰,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殿试是以成绩做排名,而成绩的高低好坏,对考生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换句话说,殿试成绩优异,任职的品级和部门自然就要好一些,反之则不然。

  

而在殿试中,最终的成绩会被划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和三甲,在这三甲中,一甲最好,二甲次之,三甲为末等。

  

像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是属于一甲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当然,成绩越好,起步点就越高,但即便不是一甲,那也比举人高得多,用这么一句话说就是,进士最低的起点,就是举人的终点。

  

什么意思呢?比如像进士,最次的也能当个七品的地方县令,但举人也许熬了一辈子,也就可能在临退休前,混一个县令当当,并且还不一定。

  

这就是举人和进士之间的差距。

  

而进士哪怕是水平再低,运气再差,只要不犯错,熬到退休的时候,混一个从四品或者五品的地方官还是没问题的,比如知府或者是同知之类。

  

这个级别,放在今天对比的话,那就是相当于市委书记。

  

而通常来说,除极个别“倒霉蛋”外,一个进士在退休时,基本上都能捞一个布政使当当,也就是一省之长。

  

如果能力较强的,可以混进中央,并且又没有犯错,那临退休当个一二品的大员还是没问题的,甚至还有人,在退休前被加封个太师、太傅之类,那就是副国或者正国的级别了。

  

总之就是,在古代只要考中进士,基本上就注定了在退休前能当上省部级别的干部,而像状元之类,出阁拜相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如果谁的家族中出了这么一个人物,那在古代绝对是福荫子孙的大幸事了。

  

所以,就上述秀才、举人以及进士而言,与现代的研究生是没有太多可比性的,毕竟古代只要考取了功名,那么就等同于踏入或者已经进入了仕途。

  

而现代的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罢,完成学业之后,还需要历练,想进入体制还需要参加公考,并且起步也要比古代的举人进士低得多,因此,从这方面来讲,现代的学历是无法比拟古代功名的。

  

那么,如果现在的研究生去考取古代的功名,能不能考上举人甚至进士呢?

  

个人认为,以现代的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如果去参加古代的,大概率是无法考上举人的,更别提进士了。

  

当然,这并不是“抬古贬今”,也不是说现代的学子比古人差,而是两者所接受的教育体系,以及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

  

古代的科举考试,考题无非是源自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之类,其内容虽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但难度却增加了不少。

  

更何况,古代千百年下来举行了那么多场考试,能出的题已经全部都被出过了,后世的科举试题,只能是挖空心思从各个角度来出一个与前人不一样的题目。

  

而这就更增加了考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熟练度,但这还不是最难。

  

最难的,是古代科举中的“议论题”,也就是明清时期的“策问”,这些题是要求考生根据相关题目,在规定的字数内,对一些政事、时务等内容进行阐述,这不仅要求考生有强大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还要有对国家律法等各个方面的认知等等。

  

总之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代的高考与公务员考试的结合体。

  

而现代的学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多样化的,比如我们要学习语数外,还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课程。

  

从这一点来讲,现代学子的知识宽度,是要比古代人宽得多,哪怕是古代的状元郎,也没有现代一个大学生那样的知识宽度。

  

正是因为两者接受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的不一样,因此,如果让现代的一个研究生,在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学习的情况下,去参加古代科举,那么考中举人的概率死非常低的。

  

同样,让古代的举人也在没有接受学习培训的情况下来参加现代的高考或者考研之类,他也未必能考得上。

  

这就是为何会说功名和学历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原因,也是两者没有太多可比性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古人,单纯认为古人只会之乎者也,历史上有部分状元郎的试卷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而其中优秀优异者也不乏其人,单是他们能在局限的范围内,写出那么妙笔生花的文章,就值得我们佩服。

 

上一篇: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就可以立即拿到上海户口吗?这条路可走!_重复

下一篇:只想考个研究生的学历,考研专业跟学校怎么选择好

 

推荐资讯18321065021
最新资讯18321065021
热门资讯18321065021
热点资讯183210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