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咨询网

居转户  人才引进  上海居转户咨询

最新资讯分类

师兄整理了2022年博士申请必看的四条建议

时间:2023-02-19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师兄结合身边人的经历,给需要申请博士的学弟学妹们,整理了四条博士申请的建议哈。

  

建议一:研一就要开始准备,尽早准备,临事不慌

  

博士入学要求变成申请考核制之后,对硕士阶段的学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家都在拼学术成果。硕士阶段,不发几篇SCI,都不好意思去申请博士。所以师兄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读博这件事情,从研一就要开始准备。一篇SCI从写作到出版动辄就是一两年的时间。毕竟不是所有的SCI期刊审稿都能找老师打招呼给帮忙加速审核。有资源的老师,毕竟是少数的。绝大部分的文章发表,还是要自己辛苦去直投。这样发文章的周期,实际会比我们预料的还要漫长。这是师兄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一定要研一就开始准备。如果自己决定读博的话,就要给自己足够的压力。而且早发SCI,还能早拿国家奖学金。

  

建议二:SCI写作,实验占一半、叙事占另外一半

  

论文也内卷。全球每年发表SCI论文数量这么多。来自实验室的创造性发现,是极少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发《Nature》。论文既然不能从实验上取得创新,那么就只能从叙事上来创新了。好的论文,就是好的叙事。

  

中文核心,摘要的一个通常的写作格式是: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需求。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满足这个社会需求。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什么。我们的研究很有意义。也就是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这是中文的叙事。

  

SCI的叙事是这样的: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满足需求。这种新的方法是如何工作的。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跟传统方法相比,改进了多少。这是SCI的叙事。

  

这就是叙事的差异。SCI的叙事,切入点更小,更严谨,更细致,更专注。所以说,你的文章发不了SCI,跟实验本身很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你的摘要给SCI编辑一看,就知道,你这不是圈内人。

  

论文,是一种文章,而不是实验记录。需要行文逻辑的美学。我建了一个文章写作学习群。大家需要共同提升的,可以点击下方复制我的微信哈。我拉大家进群。

  

建议三:多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要过分依靠课题组

  

有些课题,虽然是省级课题,但是课题申请之处所规划的研究路径,跟发表SCI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依照课题组所规划的实验路径,埋头做实验,很可能发SCI文章是很难的。课题组的研究路径,是从上届、上上届、上上上届传承下来的。如果上届发SCI都很难,就说明这种研究方法是比较传统和寻常的,是难以让人眼前一亮的。

  

有些课题组一个实验室发了几十篇SCI,另外一个学校的,同专业的课题组,只能发几篇中文核心。这很可能并非是实验本身的区别,而是分析方法的区别。同样一组数据,用SPSS分析和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发表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导师更多的时候,偏向于使用传统的基础的分析方法。希望学生的基础能够打牢。毕竟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要读博的。

  

建议四:能投专栏的,不要投正刊

  

SCI的专栏,也就是SpecialIsuue,是在SCI正刊当中开辟出来的一个栏目。这个栏目有独立的首席编辑,也有辅助首席编辑工作的客座编辑。首席编辑和客座编辑团队,通常只负责专栏的审稿和录稿,并不负责SCI期刊其他的栏目和版面。许多专栏是由国内学者任首席编辑的。这样的话,你的文章,如果碰巧跟专栏的征稿方向比较相似,那就可以直接给专栏投稿了。投完之后,甚至还可以给首席编辑发个邮件介绍一下你自己。说明一下你的文章。能够申请到SCI期刊专栏的国内学者,大多数情况是比较负责也比较热心的。

  

另外,不管是申请博士,还是评国家奖学金,并不会区分,你的文章发的是专栏,还是非专栏。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检索报告是一样的。写CV的时候,也不会有人要求你写上文章投稿的是否是专栏。我建了一个文章写作学习群。大家需要共同学习提升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复制我的微信。我拉大家进群学习。

 

上一篇:市优秀毕业生李永生:顶级期刊PNAS第一作者,这位上大研究生的进阶之路不简单!

下一篇:师资博士后,真有那么坑?

 

推荐资讯18321065021
最新资讯18321065021
热门资讯18321065021
热点资讯183210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