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知咨询网

居转户  人才引进  上海居转户咨询

最新资讯分类

放牛沟有三间草房至今还保留着,那是上海知青曾经居住的地方

时间:2023-07-16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听朋友说,东北的放牛沟村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一座很美的村庄。放牛沟村很有名气,全国各地的游客经常来旅游观光。

  

  

放牛沟之所以有名气,有人认为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好,远离喧嚣,幽静秀美。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年那里来过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因为知青的生活故事,让人们都记住了放牛沟。也有人说是因为朱开山,因为闯关东。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弄不清楚。

  

1969年春天,三男两女五名上海知青来到了放牛沟大队插队落户,当时大队部没有可供知青们居住的地方,大队书记吕彦春做通了孤寡老人赵大姑的工作,就让五名上海知青住在了赵大姑家。

  

据说是因为生理上有缺陷,赵大姑终身未嫁,村里不管年轻的还是年长的社员群众都尊称她赵大姑。赵大姑虽然快七十岁的人了,可她的身子骨很硬朗,能挑动八十斤重的两桶水,牙口特别好,还能咬开核桃。

  

赵大姑家有三间草房,中间一间是外屋地(厨房),外屋有两个锅灶,东间屋和西间屋都有火炕,一个锅灶烧一铺火炕。这三间房子是赵大姑的父母留下来的,前两年刚翻建了,加厚了墙壁,房盖苫了新稻草,保暖还不漏雨。赵大姑一个人住在东间的火炕上,西间屋里堆放着杂物。知青来了,赵大姑就把西间房子拾掇出来,让三名男知青住,她和两名女知青还是住东间屋。

  

因为年龄关系,赵大姑又是孤寡老人,生产队早就不让赵大姑出山劳动了,她是放牛沟唯一的一个五保户,吃粮烧柴全由队里负责。可赵大姑是个闲不住的人,秋收大忙季节,她就帮队里看看场院,给社员们烧点汤水啥的。知青住到她家后,赵大姑就主动为知青们烧火做饭,做起了义务炊事员。

  

说句实在话,幸亏这几名上海知青住在了赵大姑家,不然他们吃饭都是问题,别看他们都是十八九的成年人了,可他们没有一个会做饭的,连烧炕的劈柴都点不着。

  

两名女生一名叫何静,19岁。另一名叫林招娣,也是19岁,她俩都是高中毕业,刷锅洗碗的活她俩会干,让她们贴大饼子煮玉米碴子粥,她们根本做不了。赵大姑教了她俩好几天,她俩煮了一次玉米碴子粥,还烧糊了锅。

  

那三名男生,最大的叫柴沪宁,19岁,高中毕业。小的16岁,叫刘杰。另一名17岁,叫刘振兴,他和刘杰都是初中毕业。烧火洗碗的事情赵大姑不让他们做,赵大姑说男人就要干大事,洗碗做饭是女人干的事情。

  

四月末的天气,河水已经开化了,农忙时节马上就开始了。上海来的这五名知青安顿好了住处,就要开始熟悉农具使用,准备和社员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了。

  

初来乍到,他们还要度过两个难关。第一是生活关,吃惯了大米白面,冷不丁换成了玉米饼子和玉米碴子粥,他们五人中有四人感到胃不舒服,总有烧心的感觉。更别说炒菜了,咸菜疙瘩都是分份的,偶尔有半碗豆油拌咸菜丝,那就算改善伙食了。只有到了夏天,才会有新鲜的蔬菜。另一关就是劳动关,第一天往田间运土杂肥,他们不会挑担,出尽了洋相不说,肩膀还压肿了,脚底板也磨出了泡,两个女生都累哭了。社员群众天天干的农活,知青们却觉得像研究原子弹一样难做。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他们感觉农活也不是那么难干了。

  

春耕春播结束后,放牛沟大队的社员群众可以放松一下了,最起码不用像之前那样起早贪黑劳动了。趁着早晚或午休时间,这五名上海知青把村庄周边的环境熟悉了一下,看着那条水质清澈的蜈蚣河,再看看平坦肥沃的土地,知青们脑子里画满了问号,这里为什么只种玉米大豆和高粱?为什么不种水稻?他们问了赵大姑,赵大姑说土地种什么庄稼,都是吕支书说了算。

  

一个雨天不能出工的上午,五名知青披着蓑衣和雨衣,来到大队部找到了大队书记吕彦春,直截了当提出了这个问题。吕支书笑着说:“据说咱们这气温偏低霜期早,老辈人从来没种过水稻,也没吃过大米,就连小麦,也是以前闯关东的山东人来这后,才开始少量种植的。关键是咱们这都是旱田,种水稻还要修整水田,挺麻烦的,不像种麦子,旱田就能播种。”

  

问明了原因,这五位上海知青突然有了试种水稻的想法,这个想法特别强烈。铲完第一遍地,农活又告一段落,柴沪宁、刘振兴和林招娣跟吕支书请假两天,专程去了一趟县城,在县里的书店买了几本有关水稻育苗和栽种的科普书籍,还去试种水稻成功的柳树河大队参观了解了一下,第二天摸黑赶回了放牛沟。

  

柳树河大队离放牛沟一百三十多里路,那里的气候和放牛沟的气候差不多。柳树河种植的水稻虽然不多,产量也不高,可当地社员群众逢年过节都能吃上雪白的大米干饭,平时也能喝上大米粥,不像放牛沟社员群众,一年四季玉米面掺高粱面,只有过年才能蒸两锅白面馒头,吃顿麦子面饺子。

  

上海知青在延边资料图片

  

看完了从县城买回的书籍资料,再参考柳树河的实际情况,上海来的这五名知青决定在放牛沟试种水稻。他们和大队吕支书说出了这个想法,吕支书答应给他们两亩靠着蜈蚣河的耕地,让他们做试验田。

  

等秋收结束后,柴沪宁、刘振兴和林招娣又去了一趟柳树河大队,详细询问了育种时间和插秧时间,田间管理、施肥等等,只要能想到,他们仨都刨根问底,弄个清清楚楚。临回来时,他们好话说尽,柳树河大队才勉强卖给了他们几斤水稻种子。因为人家预留的种子是有计划的,没有多余的。

  

回到放牛沟大队,知青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筑坝拦水,垫高河床,把旱田改成水田,吕支书还派了五名年轻力壮的社员帮他们垫高河床,开渠引水。

  

对于这一举动,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支持者多为年轻人。反对者说:“我们在这生活了半辈子,也没见谁能种出水稻来。就你们几个上海来的毛孩子,还痴心妄想种水稻,简直是白天做梦。”

  

不论社员群众怎么说,上海知青总觉得,不亲自动手实验,就没有发言权。就算种植失败了,失败的也能死心塌地。

  

五名上海知青和五名年轻社员还有好多人的参与,经过一个冬季的苦干,他们抬高了蜈蚣河的河床,平整了几方耕地,筑起了田埂,河水能顺利流进平整好的稻田。第二年四月下旬,蜈蚣河的河水刚刚解冻,知青们已在大队部西间的火炕上育上了稻种。育完稻种,他们就抢先把上好的土杂肥运到了稻田,为耕地插秧做准备。

  

五月中下旬,气温已明显上升,水温也达到了插秧的要求,五名上海知青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插秧了。由于五月末到六月上旬持续低温,水稻秧苗生根慢,返苗慢,后来竟出现了死苗现象。到了初秋,又连续下了几场大雨,因蜈蚣河上游河床垫高,河水暴涨,淹没了稻田,到了秋收季节,近三亩稻田竟连稻种也没收回来。种植失败,这五名知青的压力很大,再加上一些社员的讽刺和抱怨,林招娣偷偷哭了好几次。

  

当年秋后,知青们把垫高的河床拓宽了一倍,还在河边备了很多石块,以防雨季河水大量灌入稻田,关键时刻可以用石块堵住引水渠的入口。

  

第二年五月末,知青们在部分社员群众的冷嘲热讽中开始栽种稻秧,他们把插秧时间延迟了近十天。

  

1971年的天气不错,没有低温现象,也没有持续的大雨。到了秋收季节,稻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秋收后,放牛沟大队的社员群众每人分到了三斤半水稻,放牛沟大队的社员群众吃上了自产的大米。第二年秋天,何静被推荐上了大学,刘振兴也当兵离开了放牛沟。

  

到了1973年,放牛沟大队的水稻种植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亩亩,水稻产量也令人满意。蜈蚣河的河水不光灌溉了稻田,稻田对岸的耕地也变成了水浇田,玉米产量翻了一番。上海知青还把从上海带来的蔬菜种子种在了放牛沟,社员群众吃上了从没见过的洋柿子(西红柿)。

  

看上海知青种植的水稻获得了成功和丰收,放牛沟大队的社员群众都非常高兴,特别是赵大姑,见到曾经反对知青种水稻的社员,她就会挖苦一番,吓得那些社员见到赵大姑就躲着走。

  

1975年秋后,柴沪宁和林招娣也被推荐上了大学,放牛沟就剩下了刘杰一个人。看一同来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都离开了放牛沟,刘杰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偷偷哭过好几次。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无法入伍,也不能通过招工返沪。看刘杰一个人怪孤单怪可怜的,赵大姑就做媒给刘杰介绍了一个漂亮的对象,两人一见钟情,当年年末在放牛沟结婚,赵大姑是主婚人,吕支书是证婚人。到了1982年,刘杰才带着媳妇和六岁的女儿回到上海,他的父母恢复了工作,刘杰一家三口的户口也得到了解决。

  

  

时隔四十多年,放牛沟的乡亲没有忘记上海的这五名知青,上海知青曾经居住的那三间草房子还保留着,并按原样修葺一新。草房的门前立了一块牌匾,匾上刻着两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放牛沟村民感谢上海知青。

  

今年八月份,刘杰夫妇俩代表五名上海知青回放牛沟看望了乡亲们,刘杰还代表大家到赵大姑和吕支书的坟前烧纸祭奠。刘杰一家离开放牛沟时,乡亲们送了很多土特产,五名知青人人有份,包括放牛沟的优质大米。

  

作者:草根作家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宝山提升学历的可靠机构怎么办2022已更新(今日/优惠)

下一篇:户籍限制卡住学生民工申请青岛公租房

 

推荐资讯18321065021
最新资讯18321065021
热门资讯18321065021
热点资讯18321065021